close

  本報特約評論員邇曉
  地方政府與其冒著風險補貼上市公司,不如在優化市場環境、維護公平競爭上多下些功夫。這才是真正關係地方形象和政績的核心所在。
  2537家A股上市公司相繼公佈的2014年半年報顯示,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.266萬億元,同比增長10.13%。然而,另一組數據暴露了這份成績單背後的水分: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補貼,占比達88.1%,合計補貼金額高達322.63億元,較上年同期增加逾三分之一。
  財報公佈前補貼上市公司,幾成慣例。這其中,一部分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,對重點企業實施補貼,以調節市場關係,穩定市場價格,還有一部分旨在鼓勵新興產業發展,但更為常見的是以財政補貼虧損上市公司,假造扭虧為盈的財務報表,以此保留上市公司的地位。
  為什麼政府願意用財政幫助上市公司做財報?在不少地方,是否有上市公司以及是否運作良好,既關係著地方形象,也關係著政績。一般而言,上市公司都是地方明星企業,是地方財稅和就業的主要支柱,維持這類企業的上市地位,就是維持地方經濟的基本環境。此外,審批制決定了上市公司是稀缺資源,一旦失去就需要付出更大成本“贖回”,對地方來說,補貼保殼是趨利避害、成本最小的選擇。
  儘管以財政補貼上市公司有可謂正當的“理由”,但實際上盲目補貼上市公司具有很大的危害性。一方面,它損害了應有的市場公平。信息真實是市場良性與否的基礎,沒有真實信息的市場
  不僅損害投資者利益,而且影響了退市制度的正常運轉,最終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,導致整個市場失去公信力。另一方面,它混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,既讓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變得不真實不透明,從而產生了大量尋租空間,同時對現有上市制度形成了衝擊。
  盲目補貼上市公司早已存在,其危害性也不難判別。那麼何以明知而不改?其中透露出的是政府財政仍多處於粗放式管理的現實,以及資本市場管理制度的滯後。讓上市公司的財報更加真實可信,讓股市真正成為價值投資的場所,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,進行強力糾偏。這也就要求,政府預算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,讓財政更加公開透明,斷絕與上市企業之間不當的利益輸送渠道。同時,資本市場業已備受詬病的審批制,也需加快改革。假如上市準入門檻降低而退市制度正常運轉,地方和企業為上市所付成本大為減少,殼資源也不再緊俏,那麼盲目補貼上市公司就將失去意義。
  實際上,從補貼上市公司的金額大幅上漲這一個側面,透露出不少上市企業的運轉情況並不盡如人意。這其中不僅有經濟周期的因素,還有企業生存環境的因素。地方政府與其冒著風險補貼上市公司,不如在優化市場環境、維護公平競爭上多下些功夫。這才是真正關係地方形象和政績的核心所在。  (原標題:盲目補貼上市公司有違市場公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00abodc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